Jimmy那些事儿


  • 首页

  • 归档

  • 分类

  • 标签

  • 关于

  • 搜索
close
Jimmy那些事儿

时间的朋友2016_罗辑思维

发表 2017-01-21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罗振宇2017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2016年12月31日

下半场:互联网红利基本消失。现在要由找用户,到让用户留下来。侧重点将发生改变。你要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掘除 最大的价值。
今后的互联网。 有限的时间/无线的信息=0 以后,一天信息传递出去将趋向于传递不出去

巨头的思维:害怕没有未来。创业者的思维:必须活好现在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箱线图

发表 2017-01-20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数据分析 , 统计学 | 阅读次数

介绍了箱线图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2017年新年目标:做一个自律的人

发表 2017-01-16 | 更新 2018-11-11 | 分类 个人日志 | 阅读次数

2017年新年目标:每一天都有规律的作息(23:30前入睡,07:30前起床),并同时做好每天的记录(个人日志、学习成长)

做一个自律的人;

强大的自制力,就是告诉自己当下要做什么,那就做什么;

  • 对自己说,现在去跑步,那就现在去;

  • 对自己说,现在去睡觉,那就放下电脑与手机,去睡觉。

  • 对自己说,现在看书30分钟,那就看30分钟;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阅读书籍_2008-2012年度

发表 2017-01-05 | 更新 2018-02-20 | 分类 阅读书籍 , 汇总整理 | 阅读次数

2008-2012年度共阅读11个大类(不完全统计),共计83本,读书笔记47本;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阅读书籍_2013-2016年度

发表 2017-01-05 | 更新 2018-02-20 | 分类 阅读书籍 , 汇总整理 | 阅读次数

2013-2016年度共阅读8个大类,共计38本(不完全统计),读书笔记29本;罗辑思维音频若干;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8020法则》读书笔记_Richard-Koch

发表 2016-08-21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第1章:80/20法则欢迎你

  • 内燃机是80/20法则的极好诠释。在燃烧过程中,80%的能量被浪费掉,只剩下20%的能量产生动力,而这20%的投入却收获了100%的产出。
  • 运用80/20法则取得的成就
  • 1963年,IBM公司发现,一台电脑大约80%的工作时间是在执行大约20%的代码程序。该公司立即更新了它的操作软件,使这20%的程序更易于操作、更人性化。通过这一改革,在大多数应用领域,IBM公司电脑比缺爱竞争对手的产品更高效、快捷。
  • 企业家,就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低下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相对高的领域。

第2章:80/20引发的思考

  • 为谁工作比做什么工作更重要

  • 在咨询业,80%的发展业绩主要来自于那些仅拥有20%业内精英的小公司,而且在少数公司里才会有80%的快速晋升机会。

    • 关键一:对大多数公司而言,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在咨询业,意味着两种客户:大客户、长期客户;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赢得新客户是工作重点。但在我的公司里,真正的精英是那些长期面对大客户的人。
    • 关键二:80%的可用咨询结果集中于来自20%最重要的问题。
  • 投资获得的财富比工作赚的钱更胜一筹

  • 长期投资组合所得到的收益中,80%来自20%的投资;

    • 传统观念: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80/20法则:仔细挑选一个篮子,把所有鸡蛋都放进去,然后像老鹰一样盯紧它
  • 柱状图显示80/20关系最佳
  • 80/20分析法的妙用

  • 关注引发某一结果的关键性原因

第9章:轻松自如

  • 追求享受生活

  • 大多数“成就”兴趣、快乐以及渴望幸福的“副产品”;

    • 大多数人他们花很多时间和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很多自己并不爱做的工作,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趣的活动中。反过来说,他们并没有花时间和自己最喜欢的人相处,没有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也没有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那些最有趣的活动上。所有这些都很奇怪。有些人会说这是经验对希望的“胜利”,可这种经验是自我构筑起来的,他们更多源自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非客观事实本身。也可以这样说,内疚胜于喜悦,遗产胜于智慧,宿命胜于选择,的更现实的层面上,死亡胜于生存。
  • 80/20思维法具有非线性特点
  • 如果你不开心,不要考虑现在的处境,多想想曾经开心的时光,并置身于当时的状态中。
  • 如果你事业不顺,不要在细节上花费过多的心力,例如换间更宽敞的办公室、换辆更名贵的车、少工作会儿、投奔一位更体恤下属的老板;应该多想想生命中属于自己的那少数但重要的成就,并再接再厉;
  • 适用于个人的80/20思想

    • 80%的快乐和成就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20%的时间里,这部分时间还可以大幅提升。
    • 每个人都能取得一些要成就。秘诀并不是努力,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一个人有能力做好某些事情,但如果把大量精力用于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必然会事倍功半。
    • 很多失败都发生在那些别人要我们参与的竞争中。相应的,多数成功也发生在那些我们自己想参与的竞争中。
    • 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就是选择盟友。选择盟友方面失败的极端例子就是选错了重要朋友或人生伴侣。很多人有一大群朋友,但不懂得挑选核心朋友并强化这层关系。
    • 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通常只是寻找一些间接目标,例如金钱和晋升。
  • 80/20


第10章:时间革命

  • 十大低效时间运用法

    • 别人要你做的事
    • 循规蹈矩完成的事
    • 你不擅长的事
    • 你比喜欢做的事
    • 总是被打断的事
    • 很少有人感兴趣的事
    • 如你所料已经花费了2倍时间去做的事
    • 与不可靠或办事效率低的合作伙伴一起做的事
    • 可预期进程的事
    • 接电话
  • 十大高效时间运用法
  • 推进人生目标的事
  • 你一直想做的事
  • 符合80/20时间结果关系的事
  • 用创新法做那些能大幅节省时间或提高品质的事
  • 他人告诫你不可能完场的事
  • 他人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的事
  • 运用自己创造力办事
  • 别人可以替你做而降低自身工作强度的事
  • 以独特方式运用时间的伙伴一起做的事
  • 千载难逢或稍纵即逝的事


第11章:心想事成

  • 从生活方式开始
问题 回答1(定义对你来说什么是合适?) 回答2
是否在与适合自己的人共同生活? 现在一个人生活,很少主动联系朋友
是否在合适的地方生活? 国内来说的话,就是“成就导向”,以能够让自己职业发挥的城市,eg:上海、深圳 健全的基础设施; 高素质的人群; 并非如此;目前在福州
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合适?符合我理想的工作、娱乐节奏以及我的家庭和社会需要? 第一阶段:对于“成就导向”的我,更多的时间在于提升自己,努力学习/工作会更适合; 第二阶段:希望将自己从工作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但做的事依然会围绕提升自我,可能是阅读,可能是旅游,也可能是继续工作
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了吗? 一直都没有把握自己的生活,因为她的原因,一直都比较混乱
能随意活动和沉思吗?
周围的环境总让我感到放松和舒服吗? 很多情况下,是把自己封闭;过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没有
我的钱够用吗?所有事情是否都安排得仅仅有条而无需我操心? 钱不够用。
我的生活方式有益于改善我想帮助的人的生活吗?
我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吗? 可以;但主要是自己没有主动去联系;
生活中出差旅行的频率合适吗?不太多也不太少吗?
这种生活方式也适合我的搭档和家庭吗?
已经拥有想要拥有的一切了吗? 没有
  • 关于工作:那种事业最让人快乐

事业的六种类型

喜欢在组织里工作 喜欢做自主创业的专营商 喜欢组织或雇佣别人
追求成就期望值-高 有雄心,但他们更喜欢在有组织背景、管理机制健全的公司上班 他们是专业人士,渴望得到同行认可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头人; 他们希望独立经营,不适应组织生活,除非该组织对他们采取近乎放纵的态度。这类人喜欢单打独斗,既不希望在专业方面受制于人; 富有干劲和雄心,不喜欢被雇佣但又不想过单打独斗的生活。 他们能超越传统,成为建设者,希望建造自己的网络和结构;
追求成就期望值-低 某有事业心,但喜欢和别人工作的人。 没有雄心,但在工作中要求高度自主的人; 他们更适合成为自由职业者,为别人做项目,自己自由自在 很多老师、社会工作者、义工都属于这一类,并且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对他们而言,过程重于结果
  • 关于成就

  • 想想你过去的成就

    • 那些市场反响最为强烈的成就,以及那些好评如潮的成就,它们是否仅占工作量的20%却收到80%的好评?你从中得到了多少真正的满足感?
  • 对你而言,什么方法曾经最有效?谁是合作伙伴?谁是观众?
    • 然再想想80/20法则,那些只能产生一般满足感的时间或努力都应该抛弃,想想那些很轻松就完成的高水平表现。不要把自己就局限于过去 工作经历,把你的时间当成学生、旅行者或者朋友。
  • 展望未来,什么是能让你骄傲而别人却无法轻松实现的成就?
    • 如果现在你身边有100个人都在做这件事情,什么是你花20%的时间而他们却要花80%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在这20%的时间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更确切点,什么事是你用20%的时间做的比他们花费80%时间做的还好的?请相信我,它们都有答案!人在不同领域中的能力千差万别。
    • 【做规划,整体计划,信息的输出,数据的处理】
  • 如果快乐可以衡量,你比绝大多数同行更喜欢的事是什么?又有什么事你比他们做的更好?什么样的成就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第12章:交友贵在精

  • 绘制20个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表

  • 按照重要顺序依次写下对你最重要的20个人的名字(包括你的朋友、爱的人、你有最重要关系的人)

    • 重要意味着这种人际关系的深度和亲密度:这种关系给过你什么程度的帮助;它对你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何作为而言有什么意义
  • 从利益角度来看,你的爱人或搭档排在表里的什么位置?
  • 假设现在共有100分,你需要按照重要程度依次给这些人打分。比如,如果你觉得第一个人跟接下来的19个人加起来的重要性一样,那就打50分。但要确保总数是100分
  • 再仔细回想与每个人相处、交谈或者共同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有多少。把花在这20个人身上的时间分成100份,然后分摊给这20个人


第13章:聪明和懒惰

  • 多挣钱少工作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事去做,而且只做获益最多的事。

  • 职业成功的十大律条

  • 在较小的职业环境中精益求精,培养核心技能

    • 要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却是唯一能让你活动高额回报的方法
  • 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脱引而出,有朝一日成为公认的领导
  • 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 确定你的市场区域和核心客户,全力服务

    • 你的市场是那些购买你只是的人
    • 核心客户是那些最看重你的服务的人

      • 不管你受雇于人还是自主创业,你都有核心客户,而他们正是你维持成功的关键
  • 找出在哪一领域能用20%的努力取得80%的回报
  • 向最出色的人学习
  • 尽早自主创业
  • 尽可能多地雇佣创造净产值的员工
  • 除了核心技能外,其他业务尽可能外包
  • 依据杠杆原理进行资本运作


Jimmy那些事儿

《每周工作4小时》读书笔记_蒂莫西.费里斯

发表 2016-08-18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问题和行动【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中】

2.改变规则的规则

  • “现实主义”和“责任心”如何把你阻挡在你想要的生活之外?
  •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如何减少了你的人生经历,又如何使你后悔没尝试其他事情?
  • 查看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做的事情与周围的人做的截然相反,那会发生什么?如果按照现在的轨迹继续工作5年、10年、20年,我会失去什么?”

3.躲避攻击

  • 你下决心做你现在想做的事情,最坏的情形是什么?用1-10级来评级,这种影响是几级?这种状况是永远的吗?发生这个情况的概率是多少?

  • 对于要发生的糟糕情况,你能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如何能让事情回到正轨,哪怕只是暂时性的?

    • 事实是,事情总比你想象的容易。
  • 无论是暂时还是永久,最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好处/结果是什么?并对他们评级,可能性是多少?

  • 如果今天你被解雇了,你靠什么来维持?

    • 考虑一下,如果你因尝试其他选择而辞职,日后又不得不重返旧业,那你怎么办?
  • 你因恐惧而迟迟未进行的计划是什么?

    • 通常,我们最恐惧的事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 推迟行动的代价是什么?

    • 具体衡量出来
  • 你在等什么?

  • 比“最坏结果分析”更进一步的思考

【书面化】不仅仅是大体思考一下,而必须是可以用书面表达出来的那种明确的想法

———分割线————–

  • 写在前面
  • 巧妙利用汇率差,或者尽可能将琐事外包出去
  • 为什么要把人生最好的年华花费在畅想最后那几年的幸福上?
  • 先找到市场再生产产品,远比反过来聪明得多
  • 第一步:D-定位

1.警告与对照

新贵阶层NR VS. 延期生活者D

NR D
使别人为自己工作 为自己工作
绝不为工作而工作,花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 想工作的时候工作
定期分配一生的休假期和冒险期(迷你退休); 意识到完全休息并不是目标,做令人兴奋的事才是真正的目标。 尽早退休或趁年轻退休
既不当老板也不做员工,只做拥有者。 就好比拥有一辆火车,但雇佣别人来保证火车按时运行。 当老板,不做雇员,希望成为有掌控力的一方
赚很多钱,但要有质量的赚钱,避免杂乱无章。 拥有大量资金储备,但同时心里清楚,大多数物质需求只是为在不紧要的事物上消磨时间提供的一个借口。 赚很多钱
目标宏大,但确保每日收入稳定。现金流第一,日进斗金次之; 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不得不做不喜欢的事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有追求梦想的自由和决心; 从不得不做不喜欢的事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 首先原则是不错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理查德·费曼
  • 一旦你表示能接受备选方案,通常事情就果真如此了。——约翰·F.肯迪尼(1917-1963,美国第35任总统)

2.改变规则的规则

3.躲避攻击

  • 做还是不做?尝试还是不尝试?无论他们认为自己勇敢与否,大部分人会投反对票。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失败的可能性,总会令人恐慌和焦虑,在不确定性与不快乐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做,也不尝试。

  • 只有工作到了像炼狱一般的程度,人们才会去真正有所行动。只要还没到那个地步,人发明都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理性忍受下去。【很多事情都有一个临界点,很多事情我们没有采取行动,不是人们不明白,更可能是还没有到达那个难以忍受的临界点。】

  • 和一年之前相比,你的状况真的改善了吗?和一个月前比呢?一周前又如何?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事情显然不会自己变好。如果你一直在自欺欺人,那么现在是时候清醒并准备好改变了。
  • 我是个老人,我也听说过相当多的磨难,但它们大部分并未发生。——马克·吐温(1835-1910)

4.重置系统

  • 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靠非理性的人。——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致革命者的箴言》

  • 做一个不现实的人更容易(非理性和不现实的目标更容易实现的原因)

    • 不要总是高估对手而低估赞成,你比赞成想象的要强的多;只要相信它不难就可以;
    • 当你有了宏大的目标,同时就拥有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克服考验和磨难的毅力;
  • 大多数人工作到死的那一天的原因很可能是:有了X元之后我就不干了,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如果没有明确“我想要什么”的替代事物(什么事情让我充满激情),那个这个替代维度里的空白所带来的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就会使这个X的数额无限增长。
  • 第二步:E-精简
  • 第三步:A-自控
  • 第四步:L-解放
  • 写在后面


Jimmy那些事儿

《晨间日志的奇迹》读书笔记_佐藤传

发表 2016-06-28 | 更新 2018-02-13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The Miracle with aDaybreak Diary

阅读全文 »
Jimmy那些事儿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_M.斯科特.派克

发表 2016-06-28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序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
  •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 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第一部分 自律

P16 问题和痛苦

  •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域了这句话的阵地,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收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

  •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自律。

  •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 所谓自律,就是主要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 推迟满足感
    • 承担责任
    • 忠于事实
    • 保持平衡

P19 推迟满足感

  • 按一天7个小时算,1个小时的痛苦加上6个小时的幸福,显然比1个小时的幸福加上6个小时的痛苦更划算
  • 推迟满足感 =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 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P22 子不教,谁之过

  • 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头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孩子的教育】
  • 父母的爱,决定这家庭教育的优劣。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
  •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家孩子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很有价值。
  • 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小时候若只得到父母口头上的承诺而父母没有兑现的话,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然后宁肯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

P28 解决问题的时机

  •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不要逃避,更不要认为问题会随着时间而自行消失。

P37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 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归因于自己;

    • 挂在嘴边的话,“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
  • 人格失调症: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归因于他人;

    • 挂在嘴边的话“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

P41 逃避自由

  •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像躲开这种痛苦。【意愿与结果的冲突】

P47 移情:过时的地图

  • 移情: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间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 最初的结论是“我不能相信父母,他们是不值得信任的。”后来进一步移情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
  • 【启发“爱的语言”不同,跟每个人的童年有关;我自己是“有品质的时间”,这是因为小时候基本都是一个人度过,缺少朋友与父母的旁陪伴】

P52 迎接挑战

  • 接受心理治疗,大概是一种最违反人类本性,却又最具有人性的行为。

P63 保持平衡

  •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经过人生旅途的急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 各阶段需要方式的东西

    • 无需对外界要求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 无所不能的幻觉
    • 完全占有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
    • 童年的依赖感
    • 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 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 无拘无束的自由
    • 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 青春的性吸引力
    • 长生不老的空想
    •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 身体永远健康
    • 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P67 放弃与新生

  • 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
  •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表面上一种悖论,其实不然。


第二部分 爱

P78 爱的定义

  •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

    • 首先,就在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
    •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 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在付出爱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P81 坠入情网

  •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
  •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组织我们实现愿望。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
  • 当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来控制恋爱的激情,却不能凭空穿创造出激。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P90 再谈自我界限

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所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P94 依赖性

  • 没有别人就无法身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 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以来,就会心满意足。
  • 所谓消极性依赖,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

P102 精神贯注

  • 我们真正爱的对象应该是人,并且只能是人。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P105 自我牺牲

  •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收,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 受虐狂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己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
  •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知识为了逃避责任呢,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第四部分 恩典


Jimmy那些事儿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_维克多.弗兰克尔

发表 2016-06-21 | 更新 2018-02-12 | 分类 阅读书籍 | 阅读次数

《活出生命的意义》_[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Man’s Search of Meaning》_V.E. Frankl

——阅于2015年3月

阅读全文 »
1…111213
Jimmy_Cai

Jimmy_Cai

向死而生。做一个有品质的单身汪。

128 日志
23 分类
23 标签
RSS
简书 知乎 GitHub 微博
© 2021 Jimmy_Cai
由 Hexo 强力驱动
主题 - NexT.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