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论》_郑也夫 ;写于1999年
- 作者首先从定义上去解释 “信任”;接着描述信任的表现形式: “利他” ,然后进一步解释 “利他” (信任)产生与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
- (1) 人性 - 利己; 规范 - 利他;(2) 文化力量的加入 + 漫长的幼儿成长期 + 模仿;使得利他得以持续
- 信任始于亲族中,产生于领地上;
- 之后作者解释信任的重要功能:简化思想;并接着讨论它的社会功能、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差异
- 最后单独讨论了两种信任系统:货币系统、专家系统;
- 货币系统的最终逻辑:市场社会;专家系统的最终逻辑:社会学历
- 两者共同开辟了陌生人的天地
信任的两种结构:人格信任、系统信任;
- 人格信任:对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包括亲族、领地、同乡会的信任
- 系统信任:对匿名人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
- 信任的特性:(1) 时间差与不对称性;(2) 不确定性; (3) 属于主观的意识
- 诺言与兑现之间存在无法跨越的时间差;承诺人与选择相信的人在信息上有着无法跨越的不对称性
- 未来本身有着不确定性
-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对一些事,自己心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态度,在事物的两极之间,否能坚定自己的意志。但这也取决于首先你对这件事情要有先验知觉。
- 均衡从来不是源于自我约束,而是靠着其他力量对某一势力的无限扩张的抵抗。 若要取得平衡,或者推动事物的发展,都可以从其他力量会采取的行动来进行思考,以此来促进均和或者推动行为的落地;
- 每个人、群体、民族、语言、想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膨胀,这是生命体及其承载的一切事物的本性。
- 权利不可能自我约束的,对它的有效约束只能来自其他力量。
- “合作的基础不是真正的信任,而是关系的持续性” 。在持续关系与合作之间还有一个环节——信任。即持续关系产生信任,信任导致了合作。
- 持续关系(即多次博弈)是合作,乃至一切复杂关系的基础
- 人类行为的动因:个人物质利益(个人取向) + 追求承认(他人与群体取向)
- 领地是产生和发展复杂而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
- 认识到基本上所有的制度都是简化复杂的机制; 语言、金钱、权利、权威、标签、声誉、考核、分数
- 信任(简化机制),是凭借过去进行简化的;
- 信任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宽容,从而增加了人们行动的勇气和可能性
- 货币是一种媒介,而信任是这一媒介中的关键。 货币通过数量差别取代质量差异,抹去了任何事物的特殊性,以自己的度量为一切事物完成了换算;凭借着这种 “变质为量” 的本领,货币获得了一种其他事物都不具备的渗透力;
- 学历社会带来的不是 “机会的平等”,而是 “游戏规则的平等” ;这才是科举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贡献;人类更热爱的是差异的刺激。平等并不是人们真正的目标,平等不过是反对成员间地位差距过大的策略和说辞;文明的进步其实只是努力保障失败者或位卑者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