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 山下英子 [日]
- 断舍离,表达了通过 [ 断 ] 与 [ 舍 ] 两种行为,去达到 [ 离 ] 这一状态的目的。
- 通过《断舍离》,认识了自己与物品对话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 我与物品的关系:从 [ 以物品为中心 ] 向 [ 以我为中心 ] 的视角转变
- 时间维度 以 [ 当下 ] 为核心;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舍去非当下的、不适合自己的物品,舍去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达到一种释怀的状态,摒弃 “多就是好” 的观念;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自在的空间
-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 “物品和自己的关系” 的核心来进行取舍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 [ 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 ],而是 [ 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 why -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对当下生活以及精神状态的梳理
- what - 这本书在讲什么
- 围绕两个核心观点:(1) 我与物品的关系 - 以我为中心; (2) 时间维度:时间轴
- How - 如何依次发展这个观点的
- what - 什么是断舍离,以及行为(do)进行简单描述
- why failed - 为什么失败的集中原因
- should do - 应该怎么做
- just do - 实际的行动方法
- what - 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 重新认识了对物品以及家居整理的思维方式
- How - 具体怎么做
- 通过整理自己的房间来落实到行为
第一章 断舍离的机制
what
- 在考虑如何处理物品时,我们把轴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面。
-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 “我自己” 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 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
- 要得出 “ 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首是必需品 “ 这样的判断,我们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
- 断舍之后,才是整理。
- 在达到 “ 舍 “ 之前就是整理物品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跟没用的东西说话是根本没有用的。
-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或者说,物品全部的价值在于使用。 仅特殊的物品有收藏、回忆的价值。
- 物品应该以必要的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这才真正有意义。
- 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让物品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 断舍离 Vs. 收纳术
断舍离 | 收纳术 | |
---|---|---|
前提 | 代谢与替换 | 保管与维持 |
主角 | 自己 | 物品 |
焦点 | 关系性 | 物品或自己或赠送物品的对象 |
核心轴 | 感性、适宜、需要、合适、舒服 | 物质、可惜、能用或不能用 |
时间轴 | 现在、当下 | 过去、未来 |
意识 | 选择、决定 | 回避 |
手续 | 少 | 多 |
不需要 | 需要 | |
收纳物 | 不需要 | 需要 |
第二章 无法丢弃的理由
why failed
物品本来就是为了让人使用才被生产出来的。
- 入口是 “ 断 “ 的闸门,出口是 “ 舍 “ 的闸门。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 “ 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 【对于这一点,自己做得还是比较好的;购物的时候比较理性】
- **扔不掉东西的三种人:
- 逃避现实型:太过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待在家里
- 执着过去型:活在过去的生活当中,不愿丢弃以往的物品
- 担忧未来型:缺乏安全感;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回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
- 扔不掉 = 不想扔
- 可以丢弃的三类物品
-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只因为一想到扔掉就有所不安所以一直拖延没有扔
- 还在用的东西:东西可以用,但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因此我们会随意地乱放,也不会珍惜。【警惕这类物品;这类是与自己不相配的东西】
- 充满回忆的东西:充满了回忆与怀念,所以扔不掉
- 物品本来就是为了让人使用才被生产出来的。如果站在物品的立场上去看的话,它们会说 “我好寂寞呀;用用我吧;你如果不用的话就把我送到一个能派上用处的地方吧。” 【物品就像你的朋友,如果TA被忽略和遗忘,那会是什么感受】
-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家里放着的东西,有80%都是时间错误的。在断舍离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的关键。
- “ 买的时候花了10万日元,这个事实总是涌上心头,把自己完全逼回到过去。”
-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分类两类:日常 & 非日常
- 要把重点放在日常上
-
第三章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should do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 能用的东西 Vs. 我用的东西 是不同的;在考虑物品是否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 “ 我 “,而不是物品。
- 整理 $\ne$ 收拾;
- 收拾:筛选出必需的物品;数量上有所变化
- 整理:调整物品的位置;数量上保持不变
第四章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Just Do
充分理解并利用 [ 七五一 ] 的总量限制原则,并且伴随着替换原则(由于总量的限制,当你购入新的物品时,就必须放弃旧的物品;)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然后开始收拾。即便只是一个抽屉,甚至夸张一点,即使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可以。
储备物品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而提早做足准备的想法总是不断浮现在我们的意识里。不过,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搜储备的东西早就远远超过了必须量。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不要给对方负担;要询问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并要表明若不需要就扔掉的态度;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 “ 请收下 “,而不是说 “ 给你 “。
分类按照 分成三类 的原则逐步进行,而不是一次就进行到底;
- 大分类:餐具、烹饪器材、食材
- 中分类:(盘子、容器、杯子)、(电器、水槽周边、炉子周边)、(冷冻室、蔬菜保鲜、冷藏室)
- 小分类:(大盘子、小盘子、其他)、(加热用、烹饪准备用、其他)、(已烹饪过、未烹饪、冰淇淋)
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满70%
柜子里的东西、抽屉里的东西;留出30%的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手机整齐的欲望和心情,并且空出来的空间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满50% (书架、CD架之类兴趣的东西除外)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10%(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比如美术展览馆中,名画多半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宽的墙上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由于总量的限制,当你购入新的物品时,就必须放弃旧的物品;
尽量减少把东西拿出来的压力;摆放物品的时候,遵从一个动作原则;即一个动作就能够取出所要的物品。 核心在于 物品摆放的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
第五章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人是很容易根据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节适应的;你会尽量努力去让自己配得上你所拥有的物品。
- 好不容易能拥有一件物品,与其觉得 “ 算了,就它吧 “ ,不如觉得 “ 必须要这个不可 “;因为后者更能让人在维护管理这件东西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购买单肩包,自己也是换了又换;十一购买外套,为了能够买到它,特意去了多个地方,最后终于顺利买到仅剩一件的合适尺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