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_安德斯.艾利克森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ience》_Anders Ericsson
刻意练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杰出人物发现的。
- 成人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在情景中学习,而非独自练习。
- 年龄越小,大脑的适应性越好。有些能力只能在6岁/12岁/18岁之前培养。
学习中会经历的几个阶段
从0到1:从完全不会,到慢慢掌握技能,并且能够完成 “自动” 地完成,而非刻意的完成。
在球场上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自动做出来的,你的表现也被人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你可以真正在球场上放松。
这个阶段,即使你对自己的水平不是很满意,但你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你已经掌握了容易的技能。
从1到N:提高技能的熟练度,但存在一个上限
你的能力随着练习的增加而增加,但那你很快会发现你依然有一些弱点,不论你多么经常地学习,这些弱点总是暴露出来
这是大多数人会遇到的一个瓶颈。而且很多事情实际上也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就可以了。
一旦你达到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并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你的水平,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人们通常错误地理解这种现象,认为继续联系就能提升水准
“天真的练习”, 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从N到N+1: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越瓶颈,把技能上升到高水平
刻意练习的特点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拥有一套有效训练方法的技能。
刻意练习发生在舒适区之外,但并不会太远。并且要持续不断地尝试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 在 “舒适区” 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组块化地学习。
刻意练习需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几不同层次渐进提升的小模块,每次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重复联系,重复练习正确掌握一个模块后再进行下一个模块的练习。
有明确可衡量的特定目标。
只有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
需要专注和有意识地行动。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刻意练习不好玩,如果你在打打闹闹中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包含反馈,并且是及时的反馈。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你需要一个旁观者,他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经常跟你谈心,不用激发你的战斗热情,但他必须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超脱,对事不对人,反馈者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
刻意练习的原则
- 确定谁是杰出人物
- 理想的情况是找到客观的、可复制的测量指标,为了能够一致地从人群中找到最优秀的人
- 找出杰出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差别
- 思考他们都做了什么
- 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
- 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的导师
摘抄
- 考试是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 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敢于迈出从舒适区往外走的那一步。你不但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你的研究、工作和娱乐都应该在“学习区”。
- 遇到瓶颈时,试着从不同角度来里思考/练习,而不是去做更难的事情。
- 大脑的机制: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某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些任务。
- 记忆是取决于背景的。 *一组句子你可以记忆,但若打乱句子中各个字的顺序,凌乱地排列,可能你就无法记忆了。
- 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