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那些事儿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_M.斯科特.派克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
  •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 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第一部分 自律

P16 问题和痛苦

  •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域了这句话的阵地,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收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

  •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自律。

  •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 所谓自律,就是主要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 推迟满足感
    • 承担责任
    • 忠于事实
    • 保持平衡

P19 推迟满足感

  • 按一天7个小时算,1个小时的痛苦加上6个小时的幸福,显然比1个小时的幸福加上6个小时的痛苦更划算
  • 推迟满足感 =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 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P22 子不教,谁之过

  • 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头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孩子的教育】
  • 父母的爱,决定这家庭教育的优劣。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
  •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家孩子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很有价值。
  • 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小时候若只得到父母口头上的承诺而父母没有兑现的话,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然后宁肯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

P28 解决问题的时机

  •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不要逃避,更不要认为问题会随着时间而自行消失。

P37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 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归因于自己;

    • 挂在嘴边的话,“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
  • 人格失调症: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归因于他人;

    • 挂在嘴边的话“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

P41 逃避自由

  •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像躲开这种痛苦。【意愿与结果的冲突】

P47 移情:过时的地图

  • 移情: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间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 最初的结论是“我不能相信父母,他们是不值得信任的。”后来进一步移情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
  • 【启发“爱的语言”不同,跟每个人的童年有关;我自己是“有品质的时间”,这是因为小时候基本都是一个人度过,缺少朋友与父母的旁陪伴】

P52 迎接挑战

  • 接受心理治疗,大概是一种最违反人类本性,却又最具有人性的行为。

P63 保持平衡

  •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经过人生旅途的急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 各阶段需要方式的东西

    • 无需对外界要求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 无所不能的幻觉
    • 完全占有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
    • 童年的依赖感
    • 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 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 无拘无束的自由
    • 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 青春的性吸引力
    • 长生不老的空想
    •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 身体永远健康
    • 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P67 放弃与新生

  • 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
  •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表面上一种悖论,其实不然。


第二部分 爱

P78 爱的定义

  •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

    • 首先,就在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
    •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 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在付出爱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P81 坠入情网

  •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
  •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组织我们实现愿望。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
  • 当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来控制恋爱的激情,却不能凭空穿创造出激。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P90 再谈自我界限

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所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P94 依赖性

  • 没有别人就无法身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 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以来,就会心满意足。
  • 所谓消极性依赖,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

P102 精神贯注

  • 我们真正爱的对象应该是人,并且只能是人。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P105 自我牺牲

  •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收,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 受虐狂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己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
  •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知识为了逃避责任呢,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第四部分 恩典